const characterIntro = {
lizhaojiaobo: "李昭(?—约公元260年),三国时期曹魏官吏,官拜冗从仆射,为魏帝曹髦的亲信。
焦伯,三国时期人物,魏帝曹髦护卫,官拜黄门从官。
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,感到不胜忿恨,于公元260年(甘露五年)五月初六夜里,令李昭和焦伯等在陵云台布署甲士,出讨司马昭,但最终失败,曹髦为成济所弑,李昭和焦伯等应该也战死。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焦伯挺枪出战成济,亦被成济所杀。",
chengji: "成济(?~260年6月21日),三国时期曹魏官员。官至太子舍人。在魏帝曹髦起兵讨司马昭时,受到司马昭之心腹贾充指使,刺死曹髦。司马昭为平息众怒,将成倅、成济兄弟二人杀死。",
yangfeng: "杨奉(?-197年/198年),东汉末年将领。杨奉早年参加白波军起义,曾经帮助李傕对抗郭汜,后来背叛李傕。兴平二年,加号兴义将军,护送汉献帝刘协东归雒阳,颇有功勋,加号车骑将军,屯兵于梁县。建安元年,随着汉献帝迁都许县,失去权力,先后依附于袁术、吕布,劫掠徐州和扬州地区。建安二年(一说三年),带兵进犯刘备领地,被刘备诱杀。",
muludawang: "古典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虚构人物,八纳洞主,孟获盟友。擅驱兽法,能行风雨,控制猛兽并指挥它们作战。在法术帮助下最初对蜀军取得一些胜利,但在诸葛亮的喷火木兽将他的动物吓跑后战败,最后死于乱军之中。",
laimin: "来敏(165年—261年),字敬达,义阳新野人,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,司空来艳之子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东汉末年,逢董卓之乱,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,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,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,被刘璋引为宾客。来敏喜欢读书,尤其喜欢《左氏春秋》。刘备平定益州后,以来敏为典学校尉,后立太子,来敏为家令。刘禅继位后,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,诸葛亮驻汉中,请来敏为军祭酒、辅军将军。却因其口出狂言而被罢官,诸葛亮死后,来敏历任大长秋、光禄大夫、执慎将军等职,期间多次因说错话而被免官,蜀汉景耀年间,来敏去世,时年九十七岁。",
shichangshi: "十常侍,指中国东汉(公元25年—220年)灵帝时期(168年-189年)操纵政权的十二个宦官:张让、赵忠、夏恽、郭胜、孙璋、毕岚、栗嵩、段珪、高望、张恭、韩悝、宋典(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,十常侍指的是指张让、赵忠、封谞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、程旷、夏恽、郭胜十人),他们都任职中常侍。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,以至灵帝称“张常侍是我父,赵常侍是我母”。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,卖官鬻爵,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,横行乡里,祸害百姓,无官敢管。人民不堪剥削、压迫,纷纷起来反抗。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,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,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。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确指出,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,他说:“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,万人所以乐附之者,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、子弟、婚宗、宾客典据州郡,辜确财利,侵略百姓,百姓之怨无所告诉,故谋议不轨,聚为‘盗贼’。”后被曹操、袁绍所歼。",
sunzhang: "孙璋(?-189年?)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,官居中常侍,为十常侍之一,在张让、赵忠之下位居第三。光熹元年(189年),张让、赵忠、段珪等诛杀何进,袁绍率军入宫,诛杀孙璋。",
bilan: "毕岚(?—189)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。十常侍朋比为奸,祸乱朝纲,制造出党锢之祸,后被袁绍诛杀。另外,毕岚曾制造翻车,用于取河水洒路。",
xiayun: "夏恽(?—189)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。后被袁绍、曹操诛于翠花楼前。",
hankui: "韩悝(?—189)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。后被袁绍所诛。",
lisong: "栗嵩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,与张让等人均一同任职中常侍。",
duangui: "段珪(?—189)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。段珪与张让、赵忠等人朋比为奸,党同伐异,横征暴敛,卖官鬻爵,引起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的不满。何进谋诛宦官,却不纳曹操、陈琳之谏,多结外镇军阀,翘首京师,与袁绍等谋诛宦竖。终于事泄,被宦官集团查知。张让、段珪等人先下手为强,斩杀何进于嘉德殿前,却也引起了京师的变乱。袁绍等人趁机带兵冲入皇宫,大肆诛杀太监。洛阳卫军变乱后,段珪与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、陈留王刘协出逃,后被杀。",
guosheng: "郭胜,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。汉灵帝时为中常侍,与张让、赵忠等狼狈为奸,并皆封侯。曾助同乡何进、何太后贵幸。后被袁绍等人率兵诛灭。",
gaowang: "高望(?~189年),京兆人,东汉宦官,十常侍之一,为小黄门兼任尚药监,颇得皇子刘辩的信任。中平六年(189年),张让等人杀害大将军何进,袁绍与王匡等人率兵杀入雒阳端门,在承明堂上斩杀中常侍高望。",
qianzhao: "牵招(?—231年),字子经,安平郡观津县(今河北省武邑县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。牵招早年师从乐隐,与刘备成为刎颈之交。投靠冀州牧袁绍,担任冀州从事,统领乌丸突骑。袁绍死后,跟随冀州刺史袁尚,受到并州牧高干加害,投奔丞相曹操,授军谋掾。从平乌丸,出任护乌丸校尉。举茂才出身,从平汉中,授中护军。拜平虏校尉,平定东莱郡叛乱。魏文帝曹丕时期,授护鲜卑校尉,驻扎昌平,迁右中郎将、雁门太守,遏制鲜卑轲比能发展壮大。魏明帝即位,赐爵关内侯,营救护乌丸校尉田豫。太和五年,去世。",
fuqian: "傅佥(?~263年),义阳(治今湖北省枣阳市)人,蜀汉将领傅彤之子,三国时期蜀汉名将。金长于谋略,并颇有胆勇,姜维甚爱之。傅佥官至关中都督。魏国攻伐蜀汉时,傅佥和蒋舒防守阳安关,兵败战死。",
wangjun: "王濬(207年~286年),字士治,小名阿童,弘农郡湖县(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)人。西晋时期名将。王濬出身世家,博学多闻,容颜英俊,多谋善战。举秀才出身,起家河东郡从事。泰始八年(272年),担任广汉太守,平定益州叛乱,迁益州刺史。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,修造战船,组建强大的水军。上书晋武帝,促成晋灭吴之战。咸宁六年(280年),率兵顺流而下,熔毁横江铁链,攻克丹阳郡,率先攻取石头城,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,完成西晋统一大业。凭借功勋,拜辅国将军、步兵校尉,册封襄阳侯。为避猜忌,纵情享受,累迁特进、抚军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后军将军等。太康六年十二月(286年1月18日),王濬去世,享年八十岁,谥号为“武”,安葬于柏谷山。",
yangfu: "杨阜(172年—244年),字义山,汉天水冀县(今甘谷县东南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名臣。汉献帝建安初年,任凉州从事,旋拜安定长史;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,改任州参军;后因讨马超有功,赐爵关内侯。曹操征汉中时,杨阜担任益州刺史,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。魏明帝时,由将作大匠改少府。杨阜不但卓识远见,而且刚正不阿,敢于直言,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,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,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。杨阜勤政廉洁,在宫内担任少府时,专管宝器、珍膳、衣物等,而他死后则家无馀财。皇帝让杨阜的孙子杨豹继任了少府之职。原甘谷县文昌宫西侧有杨氏家祠,内悬“两代尚书”匾额。",
ruanhui: "阮氏女,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名士许允之妻阮氏,陈留尉氏人。阮氏女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,貌丑而见识非凡。她出身士族之家,是卫尉阮共(字伯彦)之女、阮侃(字德如)之妹。嫁与许允后生有二子:许奇,官至司隶校尉;许猛,官至幽州刺史。",
peixiu: "裴秀(224年-271年4月3日),字季彦。河东郡闻喜县(今山西省闻喜县)人。魏晋时期名臣、地图学家,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、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。出身河东裴氏,少年时便颇有名气,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,袭爵清阳亭侯,又迁黄门侍郎。高平陵之变后,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。此后历任廷尉正、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,参与谋划军国之政,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。因功转任尚书,进封鲁阳乡侯。魏元帝继位后,进爵鲁阳县侯,任尚书仆射。咸熙元年(264年),受命负责修改官制,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。五等制恢复后,获封济川侯。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,司马炎继位晋王后,拜裴秀为尚书令、右光禄大夫。西晋建立后,加左光禄大夫,封钜鹿郡公。泰始三年(267年),升任司空。泰始七年(271年),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,年四十八,谥号“元”。有文集三卷。裴秀作《禹贡地域图》,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。李约瑟称他为“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”,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,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。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“裴秀奖”,每两年评选一次,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。由于他的贡献突出,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“裴秀环形山”。",
liucheng: "游卡桌游的原创人物。设定为黄忠的妻子。",
jiangwan: "蒋琬(?-246年),字公琰。零陵郡湘乡县人。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,与诸葛亮、董允、费祎合称“蜀汉四相”。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,为广都县长。因其不理政事,惹怒刘备,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。后重获启用,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,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。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诸葛亮去世,蒋琬继其执政,拜尚书令,又加行都护、假节,领益州刺史,再迁大将军,录尚书事,封安阳亭侯。延熙元年(238年),受命开府,加大司马,总揽蜀汉军政。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,但未被采纳。延熙九年(246年),蒋琬病逝,谥号为恭。",
sunhanhua: "孙寒华,三国时女仙。梁·陶弘景《真诰》卷一三、五代·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》卷七:其父孙贲为孙权堂兄,寒华少时与杜契有私情,后从杜契受玄白之要,颜容日少。周旋吴越诸山十馀年,得道仙去。《鉴后集》卷四:一云即吴大帝孙权之女。于茅山修道,道成,冲虚而去,因号其山为华姥山。山在茅山崇禧观前。《神异典》卷二五九人于明代,误。",
yanpu: "阎圃,生卒年不详,是益州巴西安汉(今四川省南充市)人。张鲁割据巴、汉,就以阎圃为功曹。东汉末年人物,本为张鲁部下谋士,后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,封平乐乡侯。",
mayuanyi: "马元义(?—184年6月7日),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组织者之一,是黄巾大方首领。光和六年(183年),马元义奉黄巾军首领张角之命,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。马元义聚集荆州、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,并收买中常侍封谞、徐奉等为内应,准备于次年(甲子年)三月初五(戊申日)内外同时起事。由于张角弟子济南人唐周的告密,马元义于于中平元年(184年)正月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,送往洛阳车裂,同时被杀的还有教众近千人。由于马元义的被杀,迫使张角提前于二月起兵发动叛乱。",
simafu: "司马孚(180年-272年4月3日),字叔达。河内郡温县(今河南温县)人。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,西晋宗室,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,晋宣帝司马懿之弟。自曹操时代起,司马孚就任文学掾,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,累迁至太傅。司马孚在“高平陵事变”之际,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,诛杀曹爽一党。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、蜀的进攻,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。但他性格十分谨慎,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,便逐渐引退,更未直接参与司马氏废立魏帝的谋划。西晋代魏后,司马孚进拜太宰,封安平王。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,但他并不以此为荣,至死仍以魏臣自称。泰始八年二月壬辰日(272年4月3日),司马孚去世,年九十三。武帝为其举哀三日,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,赐谥献王。",
sunchen: "孙綝(231年-259年1月18日),字子通,吴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宗室、权臣,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、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、安民都尉孙绰的儿子。门荫入仕,初任偏将军。太平元年(256年),升任侍中、武卫将军、都督中外诸军事。掌权以后,诛杀大司马滕胤、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,升任大将军,册封永宁县侯。嗜好杀戮,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,最终废黜孙亮,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,累迁丞相、荆州牧。永安元年十二月(259年1月),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,遭到皇帝孙休捕杀,时年二十八岁,削除宗籍,改姓故氏。",
qiaozhou: "谯周(201年-270年),字允南,巴西郡西充国县(今四川西充县槐树镇)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大臣、学者、儒学家、史学家。幼年丧父,少读典籍,精研六经,颇晓天文,成为蜀地大儒之一,门下有陈寿、罗宪等学生。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,授劝学从事。诸葛亮死后,不顾朝令,前往奔丧。后主刘禅册立太子时,授太子仆,迁太子家令、光禄大夫。反对姜维北伐,著《仇国论》,力陈北伐之失。炎兴元年(263年),邓艾攻打成都时期,力劝刘禅投降,“有全国之功”,投降魏国后,受封阳城亭侯,迁骑都尉。泰始六年(270年),授散骑常侍,同年去世,时年七十岁。",
gongsunkang: "公孙康(生卒年不详),辽东襄平(今辽宁辽阳)人。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,辽东太守公孙度长子(一作庶子)、车骑将军公孙恭之兄。公孙康在其父死后继任辽东太守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擒斩图谋不轨的袁尚、袁熙兄弟,将其首级献予曹操,被拜为左将军,封襄平侯。建安十四年(209年),公孙康大破高句丽,陷其国都,并讨伐韩濊,设置带方郡。死后因二子年幼,由公孙恭继任。曹丕称帝后,被追赠为大司马。",
zhouqun: "周群(生卒年不详),字仲直,巴西阆中(今四川阆中)人。周群年少时随父周舒学习占验天算之术。后来刘璋聘请周群为师友从事,其预言大多得以应验。刘备割据益州,任命周群为儒林校尉。曾劝说刘备攻汉中必定不利,事后得到应验,被举荐为茂才。",
dongzhao: "董昭(156年-236年7月4日),字公仁,济阴定陶(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)人。东汉末年曹魏谋士、重臣、开国元勋。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,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。多有战功,但是袁绍听信谗言,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。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,董昭随行,并拜为议郎。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,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。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。建安年间(198年)历任河南尹、冀州牧、徐州牧、魏郡太守等职,多有功劳,深受曹操器重。曹操受封魏公、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董昭之手。曹丕继魏王位后,董昭任将作大匠。曹丕称帝后,升任大鸿胪。此后先后担任侍中、太常、光禄大夫、太仆等重要职位。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转任卫尉。太和六年(232年)升任司徒。青龙四年(236年)卒,时年八十一,谥曰定。",
nanhualaoxian: "南华老仙,是古典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虚拟人物。其原型来自道教典籍中对庄子的封号,又称“南华仙人”、“南华真人”等。在古典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通行本的第一回中,描述了南华老仙将《太平要术》赠送给张角的情节。",
chenzhen: "陈震(?—公元235年),字孝起。荆州南阳郡(今河南南阳)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刘备领荆州牧时,辟陈震为从事。后随刘备入蜀,为蜀郡北部都尉、汶山太守、犍为太守。建兴三年(225年),拜尚书,迁尚书令。建兴七年(229年),孙权称帝。蜀汉以陈震为卫尉,前往祝贺,与孙权开坛歃盟,交分天下。还蜀,封城阳亭侯。建兴十三年(235年),卒。",
hucheer: "胡车儿(生卒年不详),东汉末年武将,初从张绣,为其心腹猛将,勇冠三军,与贾诩交情甚佳。宛城大战后,张绣投降曹操,曹操爱胡车儿之骁勇,手以黄金与之。后因曹操私纳张绣亡叔张济的遗孀邹氏,张绣深感其辱,欲杀曹操,与贾诩商议后决心反曹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考虑到典韦的勇猛,便增加了令胡车儿盗走典韦的双戟的情节。最终典韦、曹昂(曹操长子)、曹安民(曹操侄子)皆死于此次战斗。野史说胡车儿跟随曹操征战,被赵云在长坂坡上红枪挑死。",
simashi: "司马师(208年~255年3月23日),字子元,河内温县(今河南省温县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,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,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,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。司马师沉着坚强,雄才大略,早年与夏侯玄、何晏齐名。高平陵政变后,以功封长平乡侯,旋加卫将军。司马懿死后,以抚军大将军辅政,独揽朝廷大权,次年升为大将军。掌权后,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,命百官推荐贤才,整顿纲纪,使其各有职掌,朝野肃然。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。嘉平六年(254年),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,事情泄露,司马师杀死参与者,迫郭太后废曹芳,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。次年,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、文钦之乱。回师途中病死,时年四十八岁,谥号“忠武”。后被追尊为晋景王。西晋建立后,被追尊为景皇帝,庙号世宗。",
yanghuiyu: "羊徽瑜(214年-278年),泰山南城(今山东新泰)人,晋景帝司马师第三任妻子。羊徽瑜出身官宦世家泰山羊氏,她是南阳太守羊续的孙女,上党太守羊衜之女;其母为东汉名士左中郎将蔡邕之女、蔡文姬的姐妹。羊徽瑜聪慧贤德,嫁给司马师后未有子女。以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继子。司马师死后,司马攸侍奉羊徽瑜非常孝顺。泰始元年(265年),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受禅登基,建立西晋,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。泰始二年(266年),尊奉羊徽瑜为景皇后,因居弘训宫,故称弘训太后。咸宁四年(278年),羊徽瑜去世,时年六十五岁,谥号景献皇后,与司马师合葬峻平陵。",
dingyuan: "丁原(?—189年),字建阳,兖州泰山郡南城县(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)人。东汉末年军阀,官拜执金吾、并州刺史。任并州刺史期间,他亲近、善待主簿吕布,又调遣部下张杨、张辽等名将到洛阳任职。汉灵帝驾崩后,带兵进入洛阳,担任执金吾,并与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十常侍,但不久事情败露,何进被宦官杀死。在宦官被诛灭之后,丁原与军阀董卓在废帝问题上意见不合产生矛盾,于是董卓诱使吕布将其杀害,其势力亦被吞并。",
furong: "傅肜(?-222年),义阳(今湖北枣阳)人,三国时蜀汉将领。刘备攻伐吴国时,傅肜为别督。后刘备被陆逊击败,傅肜率部断后,奋战至死。死前怒斥道:“吴狗!何有汉将军降者!”",
zhengxuan: "郑玄(127年-200年),字康成。北海郡高密县(今山东省高密市)人。东汉末年儒家学者、经学大师。郑玄曾入太学攻《京氏易》、《公羊春秋》及《三统历》、《九章算术》,又从张恭祖学《古文尚书》、《周礼》和《左传》等,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。游学归里之后,复客耕东莱,聚徒授课,弟子达数千人,家贫好学,终为大儒。党锢之祸起,遭禁锢,杜门注疏,潜心著述。晚年守节不仕,却遭逼迫从军,最终病逝于元城,年七十四。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,兼采今文经学。他遍注儒家经典,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,使经学进入了一个“小统一时代”。著有《天文七政论》、《中侯》等书,共百万余言,世称“郑学”,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。唐贞观年间,列郑玄于二十二“先师”之列,配享孔庙。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。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。",
dengzhi: "邓芝(178年-251年),字伯苗。义阳郡新野县(今河南新野)人。东汉名将邓禹之后,三国时期蜀汉重臣。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,后被刘备任为郫令,升迁为广汉太守。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,被征入朝为尚书。刘备逝世后,奉命出使吴国,成功修复两国关系,并深为吴大帝孙权所赏识。建兴六年(228年),丞相诸葛亮策划北伐,命邓芝与大将赵云佯攻郿城,以吸引魏国曹真军主力。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迁前军师、前将军,领兖州刺史,封阳武亭侯,不久督领江州。延熙六年(243年),迁车骑将军,后授假节。又率军平定涪陵叛乱。延熙十四年(251年),邓芝病逝。邓芝性格正直、简单,不刻意修饰情绪。他为将二十多年,赏罚明断,体恤士卒。身上的衣食取自官府,从未经营过私产,妻儿甚至还有忍饥挨饿之时,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。",
yangyi: "杨仪(?-235年),字威公,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,后投奔关羽,任为功曹。关羽遣其至成都,大受刘备赞赏,擢为尚书。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,调为弘农太守。建兴三年(225年)任丞相参军,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。亮卒,他部署安全退军。诸葛亮在生前定蒋琬继己任,杨仪仅拜中军师。建兴十三年(235年),因多出怨言,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。但杨仪仍不自省,又上书诽谤,言辞激烈,最后下狱,自杀身亡。",
dongcheng: "董承(?~200年),字号不详,冀州河间人(今河北献县)人。东汉末年外戚大臣,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,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。初从西凉军,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。护卫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,拜为卫将军,受封列侯。建安四年(199年),拜车骑将军。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,联合刘备、种辑、吴子兰、王子服、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。五年正月,图谋泄露,董承诸人及董贵人全部遇害。",
chendeng: "陈登(163—201),字元龙,下邳淮浦(今江苏涟水西)人。东汉末年将领、官员。沛相陈珪之子。为人爽朗,性格沈静,智谋过人,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,并且博览群书,学识渊博。二十五岁时,举孝廉,任东阳县长。虽然年轻,但他能够体察民情,抚弱育孤,深得百姓敬重。后来,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,主管一州农业生产。他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,开发水利,发展农田灌溉,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,百姓们安居乐业,“秔稻丰积”。建安初奉使赴许,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,被授广陵太守。以灭吕布有功,加伏波将军。又迁东城太守。年三十九卒。其子陈肃,魏文帝时追陈登之功,为郎中。",
yangbiao: "杨彪(142年-225年),字文先。弘农郡华阴县(今陕西华阴)人。东汉末年名臣,太尉杨赐之子、名士杨修之父。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,初举孝廉、茂才。其后征拜为议郎,参与续写《东观汉记》。任京兆尹时,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,使其被定罪诛杀。累任侍中、五官中郎将、卫尉等职。汉献帝时,遍历三公(司空、司徒、太尉)之职。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,他据理力争。献帝东迁时,杨彪尽节护主。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,将杨彪下狱,获释后又任太常。他见汉室衰微,便诈称脚疾,不理世事。曹魏建立后,拒绝出任太尉,改光禄大夫,待以客礼。黄初六年(225年),杨彪去世,年八十四。其著作现仅存《答曹公书》一篇。",
zhangyì: "张翼(?-264年),字伯恭,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将领。历任梓潼、广汉、蜀郡三郡太守,出任庲降都督,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,官至左车骑将军,领冀州刺史。初封关内侯,进爵都亭侯。蜀汉灭亡后,魏将钟会密谋造反,成都大乱,张翼亦为乱兵所杀。张翼是蜀汉第三任庲降都督,由于执法严厉,不得南夷欢心。在北伐上,张翼认为国小民疲,不应滥用武力,是蜀汉朝廷当时极少敢当朝和姜维争辩北伐问题的大臣。",
jiakui: "贾逵(174年—228年),本名贾衢,字梁道,河东襄陵人(今山西临汾县)。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,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父亲。初为并州郡吏,迁渑池县令,拜弘农太守,历仕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世,是曹魏政权中具有军政才干的人物,终其一生为魏国统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。担任豫州刺史期间,兴修水利,凿通运河二百余里,时称“贾侯渠”,便利民生。随同曹丕伐吴,进封阳里亭侯,加号建威将军。石亭之战,率军救出曹休。太和二年,去世,赠本官,谥号为肃,《唐会要》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。",
shenpei: "审配(?-204年),字正南,魏郡阴安(今河北清丰北)人。为人正直, 袁绍领冀州,审配被委以腹心之任,并总幕府。河北平定,袁绍以审配、逢纪统军事,审配恃其强盛,力主与曹操决战。曾率领弓弩手大破曹军于官渡。官渡战败,审配二子被俘,反因此受谮见疑,幸得逢纪力保。袁绍病死,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,导致兄弟相争,被曹操各个击破。曹操围邺,审配死守数月,终城破被擒,拒不投降,慷慨受死。",
hujinding: "胡金定,女,传说中关羽之妻。关索之母,配偶关羽,出处《花关索传》和元代《三国志评话》民间传说人物。",
};
export default characterIntro;